10月初,俄罗斯南部索契,瓦尔代俱乐部年会,普京在台上把话摊开,说由几个大国替别人做决定的年代已经过去。
莫斯科传来一条硬消息,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批准俄古军事合作协议的联邦法律。
时间对得上,地点对得上,动作也对得上,俄方等于把和古巴的军务合作正式落地。
因为这个,外界马上把目光投到加勒比海,想知道下一步会怎么走。
古巴离美国佛罗里达太近,任何军事动作都很敏感。
同样,俄方在这个节点推进法律程序,明显是要给欧美一个信号。
先把协议是什么说清楚,它是一个框架,包含人员培训、港口停靠、技术和信息交流、后勤保障这些内容。
它不是直接写着“把导弹拉过去”,也没有公开条文说要设基地。
法律通过后,办事更顺,手续更快,军舰靠港、军机访问都更有依据。
俄古军事互动的门被打开了,开得不小。
美国盯得更紧,这也是正常反应。
结果,政界、媒体的解读就有了更大胆的猜测。
俄媒很快请来军事评论员说话,斯捷潘诺夫公开表示,框架一立,俄军在古巴部署几乎任何进攻性系统都有可能。
他说到伊斯坎德尔,也提到外界口头传的“榛树”中程弹道导弹。
这里要说明,伊斯坎德尔射程大约500公里,俄罗斯长期在本土使用。
所谓“榛树”是坊间叫法,俄官方没有公开技术细节,更没正式宣布要往海外放。
这类表态更像放风,用来试探对手反应。
同样,这种放风也在国内外起到了心理施压的效果。
很多人一听古巴和导弹,马上想到1962年。
那年10月,美军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,华盛顿下令海上封锁,双方僵持13天。
最后苏联撤出古巴导弹,美国撤走在土耳其的导弹,危机才收尾。
这段历史,在美国政界是根深蒂固的记忆,碰就疼。
因为这个,今天任何“古巴+导弹”的消息,都会让美国政治热度上来。
俄方也清楚这根弦有多紧。
看今年的一个现场,更能感到节奏在变。
6月12日到17日,俄罗斯海军“戈尔什科夫”号护卫舰和“喀山”号核潜艇停靠哈瓦那港。
古巴官方说不携带核武,美国海军派舰跟踪,岸上游客拍照,媒体直播。
这说明俄海军进入加勒比的航道和接待安排都跑通了。
同样,古巴港口能接待高端舰艇,这是一种能力展示。
结果,后续的军务合作就更容易推进。
再往前翻,美苏当年的《中导条约》在2019年已经失效。
美方说俄方违规,俄方坚决否认,最后两边都不再受限。
条约没了,地面发射的中程导弹就不是禁区了。
因为这个,谁先在哪里部署,就成了掰手腕的现实问题。
同样,技术储备越多,选项越多。
政治上也会把这当成筹码。
乌克兰战事这两年,远程打击越来越频繁。
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更远程的ATACMS,英国的“风暴阴影”、法国的SCALP也在用。
俄境内的油库、机场、雷达站多次被无人机和导弹袭击,战线外被打的情况越来越多。
这对俄方来说压力很大,红线被推来推去。
因为这个,莫斯科把回应手段提到台面。
同样,古巴的议题就成了一个工具箱里的选项。
外界还在讨论“战斧”是否会被给到乌克兰。
到现在,没有公开文件显示美国已经批准把“战斧”交付给乌克兰,政界里有支持也有反对。
“战斧”的射程大约1600公里,如果真给乌克兰,俄罗斯纵深不少目标会被覆盖。
莫斯科、圣彼得堡周边的防空就要全天候紧绷,资源分配更难。
这个议题在华盛顿和欧洲都很敏感。
俄方的对等或不对等回应也会跟着升级。
媒体的每一次放话,都在试探对方底线。
普京今年多次警告,如果西方把更远的导弹推到乌克兰,他就会“作出回应”。
回应可以是技术上的,也可以是地理上的,把压力挪到对方家门口。
古巴、委内瑞拉,甚至别的港口城市,都会被列入评估清单。
因为这个,俄国内专家不断抛出选项,目的是放信号。
同样,官方保持模糊,就是给谈判留空间。
结果,双方都在看对方下一步怎么下棋。
把部署这件事拆开难点不少。
古巴要考虑自身安全和经济,美国的制裁压力会加码。
俄罗斯要运兵器、要保障、要指挥链,海空运输和维护都是现实问题。
常驻和临时是两种玩法,海上平台靠港、岸基设备短期进驻,也都是手段。
因为这个,别把事情想成一夜之间搭起大基地,那不现实。
同样,小步快跑、阶段性出现,更符合眼下的条件。
美国这边的可能动作也好猜。
外交上敲打哈瓦那,经济上再上封堵,军方把舰队拉近,佛罗里达沿岸加强监视。
国会会吵,媒体会吵,盟友也会发声。
因为这个,华盛顿不愿让火点在家门口烧起来。
同样,一旦看到俄方加码,美国也会在欧洲、在乌克兰继续加码。
这就是典型的你来我往。
周边国家也会受牵连。
墨西哥一直谨慎,加勒比小国看重旅游和贸易,不愿卷入硬碰硬。
美洲国家组织里会有批评,也会有呼吁克制的声音。
因为这个,俄古每一步都要考虑邻居的反应。
同样,美国如果搞大动作,地区内政也会被搅动。
越靠近民众生活的地方,越容易出麻烦。
回到索契那句重话,普京说由少数国家定规矩的时代过去了。
这句话不是随口说,是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对着外媒和学者讲。
它的指向很直接,欧美听得懂,俄国内也听得懂。
因为这个,古巴议题就成了配套的动作,话说在前,事做在后。
同样,莫斯科要把这种态度变成具体安排,才算话行得通。
这也给对手留了一串可以谈的条件。
现在的画面是这样的:哈瓦那港外,莫罗城堡下,几名古巴工人把系缆绳收好,太阳很毒,俄舰甲板上士兵在擦拭金属护栏。
旁边游客举着手机拍,远处有美方的侦察机来回绕圈,海面上波光很碎。
港口广播不时响起,提醒靠岸船只减速,岸边小贩还在卖椰子水。
这一幕很平常,但又不那么平常,大家心里都明白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轻。
下一步,华盛顿和莫斯科会在加勒比这条线,把手腕掰到哪一步?
配资门户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