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,不缺追梦人,更不缺讲故事的人。过去这几年,大模型彻底点燃了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力。从四小龙到六小虎,从王慧文到王兴兴,创业者一批接一批;资本也不甘人后,红杉、高瓴、蓝驰、英诺、毅达齐齐下场,争抢门票。
可热闹背后,真正的机会在哪?是大厂垄断的技术高地,还是资本扎堆的应用战场?三层产业链,三种命运,AI投资的真格游戏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
一、技术层:大厂的游戏,创投只能陪跑
技术层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模型赛道。ChatGPT一出,国内立刻进入“百模大战”。百度的文心一言、腾讯的混元、阿里的通义千问纷纷亮相;创业公司中,百川智能、零一万物、月之暗面、MiniMax、阶跃星辰、智谱AI被称为“六小虎”,风头一时无两。
但这场仗,本质上是大厂之间的对赌。一是烧钱太狠。比如,月之暗面天使轮就拿了20亿,A+轮更是超10亿美元。创业公司拼不过,投资机构跟不起,普通基金更是看一眼就吓退。
二是时间窗口极短。MiniMax从5亿美金估值到25亿,只用了不到一年。投资人还没来得及做尽调,项目就已被大厂抢走。
三是变现太慢。大模型短期看不到清晰商业路径,基金周期承受不了。大厂之所以拼命砸钱,是怕错过AI时代的门票,不想成为“下一个诺基亚”。
所以,通用大模型的格局基本已定:阿里、字节、智谱、阶跃星辰、DeepSeek五强争霸,背后站着腾讯、美团、红杉等顶级玩家。创投机构能下场的,只剩垂直模型这一条路。
垂直模型怎么活?答案是:实用、降本、提效。比如医疗、金融、客服等场景,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模型,虽然不性感,但能赚钱。清智资本投的几个行业模型项目,已经开始盈利,这才是创投机构真正能落地的路径。
二、基础层:卖水人不讲故事,却赚得最稳
如果说技术层是热血与豪赌,那基础层就是实打实的产业工程活。这里包括算力(芯片、服务器)、数据(清洗、标注)、工具链(数据库、开发框架)和安全合规等。
听起来不炫酷,但谁都离不开。英伟达就是最典型的“卖水人”:2025财年营收1305亿美元,净利润728亿,毛利率75%。寒武纪今年上半年也赚了10亿,毛利率接近56%。这些公司不讲故事,只管收租。
基础层的投资逻辑很清晰:需求稳定、壁垒高、国产替代空间大。比如高速互联、光电芯片、先进封装等细分环节,都是未来AI落地必须打通的环节。
在这块土壤上,国资和人民币基金最活跃。比如毅达资本,押注了南智芯材,专注AI光电芯片核心材料;同创伟业一边投成熟企业,一边布局新技术、新人才,做早期+后期的组合拳。
基础层的投资没那么热闹,但更确定。只要AI还在发展,基础设施的需求就不会消失。聪明的钱不抢风口,而是修路、卖水、建桥。
三、应用层:最喧嚣的战场,也是最有希望的突破口
相比大厂封锁的技术层、资本深耕的基础层,应用层是最热闹的竞技场。机器人、AR、无人机、AI医疗、低空经济……几乎每个月都有新融资传出。
最火的,是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。机器人不再是单纯的硬件,而是“大脑+小脑”的协同。大脑靠大模型,小脑靠实时控制。而现在,小脑技术反而成了短板,谁能突破,谁就有机会。
英诺天使就投了自变量机器人、千诀科技等项目,围绕本体与认知协同打组合拳。他们判断:2026年下半年开始,市场只看能否落地,玩Demo和讲故事的公司会被淘汰。
另一个热门赛道是低空经济。2025年上半年,低空经济融资事件同比增长近五成,无人机项目占了大头。虽然商业化还早,但政策扶持、地方试点、资本加码,让这个赛道“先卡位再兑现”。
AR也在悄悄回温。从被调侃“年年元年”,到现在有用户开始日常使用AI眼镜,行业终于走出PPT阶段。尤其是上游供应链开始建产能,这个信号基本证实了:这次真的要来了。
应用层的优势在于:场景丰富,测试快,商业化路径清晰。只要能解决真实问题,就有生存空间。相比其他层级的“高门槛+高赌注”,应用层是创业者和投资人最有机会共赢的地方。
写在最后
AI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接力赛。技术层已被大厂锁死,基础层需要长期耐心和产业理解,唯有应用层,才是创投机构当前最值得深耕的方向。
真正能穿越周期的,不是最会讲故事的那一波人,而是那些沉下心、理解行业、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者。
风口会变,模式会变,但需求不会变。AI的终局,不是独角兽封神,而是无数垂直领域的扎实落地。谁能接住这个“最后一公里”,谁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。
配资门户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